“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2024-05-06 07:42:56 点击: 修改 投诉 刷新

何国胜

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正在被人们感知—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

在这些青年的观念里,亲戚关系正在成为某种“负担”,甚至是陈旧或掌控的代名词。所以,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从而“断亲”,重新寻找新的“家人”,如朋友、同学等替换亲缘关系。

这让我们看到,有些青年一年之中与亲戚联系的次数屈指可数,有些青年压根没有亲戚的联系方式,还有些青年哪怕是在结婚这种人生的重要时刻,也只邀请了双方父母和几位好友,而没有通知亲戚。

“断亲”现象何以发生?又何去何从?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在《中国青年研究》 2022年第5期中发表了论文《青年“断亲”》,是第一篇专门论述青年“断亲”现象的学术文章。

那幺,“断亲”究竟仅仅是一种缺乏礼貌的临时表现,还是会瓦解传统中国文化中亲缘关系的长期危机,为此,南风窗专访了胡小武教授。家,还是我们的起点,还是我们的终点吗?

南风窗:怎幺理解“断亲”,它跟日常的与亲戚断绝关系是同一指涉吗?

胡小武:“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说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割断,一般是某种事故导致的。比如说亲戚之间不信任,借钱不还或者受到过亲戚的伤害,或者兄弟姐妹争财产、赡养父母时闹矛盾等。但这不是我们当代社会特有或普遍的现象。

我们所关心的“断亲”,是一种因为社会变迁,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当下教育、新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导致人们对于传统的亲缘关系形成了某种可有可无的态度。

南风窗:你是何时关注到“断亲”这一现象并着手去研究?

胡小武:应该是在2021年12月,我浏览信息时看到了不少有关“断亲”的文章。此前我就已经跟一些90后、00后的晚辈讨论过,而且身边也有这样的亲戚,包括自己的孩子,都存在着这种可能的“断亲”行为。

关注之后,我就跟我的研究生门讨论,询问他们跟堂兄弟妹的日常联系和交往频次如何。经过非正式的学术探讨,我发现"断亲"现象较为普遍,就决定从学术的视角去研究和分析。

过年,正好是判断亲缘关系紧疏的最佳时间窗口。于是,我让学生们在回家过年期间做了网络问卷,判定是否存在这种行为。收回的1200份问卷结果显示,年龄越小的人,特别是00后,高比例地出现了低互动的亲缘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个样本呼应了我前期的判断,证实了“断亲”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事实了。那幺我们基本上就把当代的年轻的群体,特别是00后,认定为断亲的主体。00后,即所谓的“互联网原住民”,互联网又对他们这一代的生活方式进行形塑。他们是“互联网游子”,全面地拥抱网络生活,甚至离不开网络生活,变成了一天到晚都在网络上游泳的“鱼”。

南风窗:根据你对“断亲”的解释,是否可以理解为“断亲”偏向的是一种时代特征,而非一种个体化、案例化的选择问题?

胡小武:对,它是一种时代特征所“形塑”的现象,是一系列因素共同催生的。

南风窗:究竟哪些因素催生了“断亲”?

胡小武:首先是社会的变迁。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这跟传统社会有很大的差别。

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总是要互助才能让我们活下去。比如我早期生活的农村,全村的人都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每年3、4月份时,去年的旧稻吃完了,新稻还没成熟,吃饭成了问题,就有了生存危机,这时候必须得靠亲戚救济才能过活。

此外,我们儿时在村落里都有一种邻里守望的关系。农忙时需互相帮助,盖房子也是亲戚之间互相帮忙。这些互助的过程,也是跟亲戚交往和建立情感的过程。

但现在不存在了,靠市场经济去解决。而且农民现在也不种地了,这使得哪怕生活在农村的那些孩子,事实上也已经没有了维系传统亲缘关系的纽带。

我们的国家也发展到小康社会,各城乡的原生家庭,基本上都实现了独立自主的家庭生活。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我们的社会关系也变得更加正式化、更加非人化和科层化。我们更多的建立了职场化、商业化的关系,跟各种公司、组织、机构打交道。

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家长和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所以通俗点说,这一代年轻人小时候根本没有时间跟亲戚维系关系。

00后世代的独生子女常年学习并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

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类辅导班、奥数班、艺术体育素质课程班,他们的世界被学校及各类辅导班所“窄化”成为一个个的“学习机器”。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

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着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父母们又跟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来说,“断亲”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推手”是内卷化的社会环境。

南风窗:你在论文中提到“00后”互联网化的生存方式,是否也在加剧“断亲”?

胡小武:没错,在“内卷”的基础上,00后全面网络化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他们的交往方式发生变化。

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娱乐通过网络追剧、观影、游戏,吃饭点外卖,学习在线化,交友也大多通过网络游戏、粉丝群等得以实现。

概括来讲,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走亲访友这种长辈所坚持的方式,他们已经逐渐放弃。互联网抢占了青年世代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此外,一些时代局限也导致了断亲现象的出现,比如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一代在城市当中基本上接近38年了,就是一代半人。我们到2013年开始全面二孩,意味着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其中90后、00后是主体。

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就意味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表兄妹关系了。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走不了”,而90后、00后一出生就直接面临三代亲戚,因此,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的式微成了新一代青年群体的“断亲”现象。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80年的19.39%,跃升到2021年的63.89%。短短40年内,超过6亿人口陆续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农村的孩子为了读书,而不断地脱离自己的原生地。

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我从江西到了南京,我妹妹也到了外地上大学,之后在浙江工作。我的儿子跟我妹妹的女儿,每年只有春节期间能在老家见两三天,所以他们从小就缺乏跟亲戚亲密接触、频繁交往的机会。

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到处都是,城市居民也是一样的。因为社会流动加剧了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所以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原有可能的表兄弟妹关系甚至亲兄弟妹的关系也没法频繁交往。

南风窗:地理空间的距离加剧,是一个客观现实,但现在有很便捷的网络通信服务,为什幺这种亲缘关系还是没有办法维系?

胡小武:因为我们刚才谈到它不是单一因素。就像我前面讲的“内卷”,所谓孩子们的忙碌的问题,但这种忙碌是普遍的。我们处在转型社会,必然会降低人跟人的交往时间和频次。这种普遍的忙碌又叠加了远距离,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无法跟亲戚有频繁的交往。

“断亲”现象的成因,讲那幺多的因素,其实是一个合力,并不是单一因素,每一个因素都加剧了亲缘关系的疏离。

南风窗:“断亲”现象的出现,是否对我们整个的社会文化和结构产生一些影响?

胡小武: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对社会的影响,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中国社会亲戚关系的式微。城市化、社会流动、独生子女和当下人的低生育意愿,本就导致人们的亲戚关系减弱,“断亲”作为上述因素的产物,反过来也会减弱亲缘关系。

二是对个体的影响。我们这一代人的亲情感,尽管也受到冲击,但起码我们还在努力维系。下面这一代,好像对这个没有积极性。

但这种亲戚关系的建构,它是中国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缺失了这个板块,对一个人情商的培育可能是有影响的。现在我们会听到人们说,好像新毕业的或者新成长的孩子们,总感觉他们的情商不匹配他们的年龄。可能因为在他们独生子女的家庭和个体化的成长历程当中,不需要培育更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此基础上,互联网世代的青年群体每天“以网为生”的生活方式,极大地填补了面对面的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空洞。所以,“断亲”与否,在互联网世代的青年群体中基本没有明显的主观感知,他们成了一群现实世界中的“互联网游子”。

但总体而言,“断亲”目前只能说是一个社会现象,而非社会问题,所以不用太多担心。

南风窗:“断亲”这种现象会不会如此延续下去,直至瓦解我们传统的亲缘关系和所谓的关系社会?

胡小武:不用过度担心。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在其结婚生子之前,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但“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着变化。

而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

00后世代为人父母之后,角色、心态、责任感都需要调整和适应。在围绕孩子哺育、教育、生活、成长等问题上,都会形成家长心理。当代青年家长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孩子的教育中去,教育重点转向更加注重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方法更注重言传身教。因此,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家长对于亲缘关系会更加关注。

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同理心,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唤醒。就像大家常说的: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懂得父母之不易。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还有一个变化是,未来我们有二孩、三孩,他们会替代独生子女的大时代。那幺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相关分类

综合 站长 热点